欢迎光临! | 请您留言 - 人才博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人物专访人才科技信息科技出国考察神童科技项目合作人才培训沈邦仪小传科技成果请您留言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才科技 >> 思维科技:汉字象形思维的技术奥秘 |
思维科技:汉字象形思维的技术奥秘2010-03-10 09:56:59 来源:我的网站 浏览:4805次
内容提要: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符号,是记录人的思维、意识的书写符号系统。其义之繁,可谓浩如烟海。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聪明,创新发明了象形文字,将人类智慧的信息,储存在所发明的文字里面。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符号,是记录人的思维、意识的书写符号系统。其义之繁,可谓浩如烟海。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聪明,创新发明了象形文字,将人类智慧的信息,储存在所发明的文字里面。
因此,中国的汉字,是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有信息有能量的大自然“符号”。倘若我们正确地破译、理解、运用祖先发明的汉字科学技术,就很有希望沟通大自然信息的密码,获得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的解放,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不过,中国的象形文字作为一门科学教育技术,特别是作为创新教育的一项技术来应用和操作,可能还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儿。令因此,中国的汉字,是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有信息有能量的大自然“符号”。倘若我们正确地 “天”字象形思维的技术原理与操作要领 一、“天”字结构与表意 汉字“天”由上下结构组成。一人之上加“一”字为天,或曰二人一男一女为“天”。意思是说:“人在天中,天在人中”。用古代太极原理看,人天同源、万物同根是毫无疑义的。用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看,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融会一体的,相互贯通的。即人来自于大自然,最后又回归于大自然。 “大”字甲骨文、金文皆像人形。人之上“一”为天。天的广大、高远对中国祖先来说带有某种神秘性,并成为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象。从造天字始,一横代表天或地,这一观念影响深远。 《说文解字》中解释“天”字为:“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后来学者皆谓“大”像人形,人之上所戴之天。“天”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中,“天”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天”字功能态境界 它包括“人”字功能态、“大”字功能态、“一”字功能态和“天”字综合功能态四种境界。 “人”字结构是左右结构,一撇一捺为“人”。说明人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左右两方面组成。左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是“人”的功能状态,它包括左右脑、左右手、左右脚、左右眼、左右耳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功能状态。因此,“人”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平衡。一旦失去平衡,“人”的生命活力就会受到抑制,“人”就会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束缚或半束缚状态。因此,解放“人”必须同时解放“人”的左脑和右脑,左半身与右半身的潜在功能,使“人”处于全方位开发的最佳功能状态。 “大”字功能态境界。包括“一”字和“人”字两种功能态境界。“一”字在这里并不是数字,而是具有代表天地抽象意义的“一”横。我国古代哲学正是基于“一”的原始涵意,形成了特殊的“一”的功能态境界。 “一”字表示天地或天地中间,上无顶下无底,上无挂下无碍。如同一个人行走于天地之中,生活在上太空与下太空的宇宙之中。《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字代表宇宙万事万物生化不灭的本源,反映从无到有的宇宙运动的总规律。所以“一”的功能态境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处在天与地两个世界之中,自由地接受其能量、信息。飘上去、沉下来均可进入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空无之境界、无我之境界。 一个“人”若内心(思维、心理)进入了“一”字功能状态,则为“大”字功能态境界。想象天大、地大、人也大,大得无边无际。当“人”进入这种“大”字功能态境界后,“人”的思维、想象、感觉以及躯体各部分似乎均进入了浩大无比、渺渺茫茫的最佳状态之中。这时,“人”千万不能骄傲,如骄傲自大一点则为“犬”或为“臭”字,就不是“人”了。所以“人”时时处处谦虚、虚怀若谷才行。如在“大”字功能态的基础上,再上“一”步,则升华为“天”字功能态境界,即“人”完全符合天地人融会一体的大自然规律,进入“人在天中、天在人中”的最佳功能态境界。 三、“天”字功能态效应 由于人是天地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是天地的缩影,是一个“小宇宙”,因而人体蕴藏着天地的全部信息和能量。当人进入“人在天中、天在人中”的高级功能状态时,人与自然必然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双向沟通与良性循环。这时人的潜在功能、创新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人的身心与自然处于高度协调、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最佳功能态,不仅有利于开发右脑潜能,而且有利于心身健康。若每天早、中、晚自我训练三次,每次十分钟到一刻钟,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显著效果。坐、卧、立等各种形式均可,只要进入这一境界就会出现微妙感觉。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请您留言 - 后台修改 |
联系邮箱:sby1947@163.com 电话:13861995758 - 在线QQ:534230348 苏ICP备13013976号-1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 www.rckjw.cn. 主办单位:南通中国人才科技研究院 技术支持:万嘉网络科技 |